印度归来看我国陶瓷行业
一细数那些威胁中国陶瓷行业的国家
一、印展展会情况
1、印度陶瓷工业展始于2007年,今年已经是第10届了。主要是供应链的盛会,基本没有陶瓷厂参展。本次参展商共235家,其中来自中国的约有84家,并有20-30家左右的中国厂商观展,大约共有300多中国人到印度。我己经来印度前后十年了,注意到这次到印度人数可谓空前!另外,也有约三,四成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参(观)展的。这进一步引证了国内陶瓷行业在洗牌,供应链产能过剩,大家急于找出路。另外,我也留意到本次参加展览的印度本土参展商明显增多,展位增大。原材料、墨水、耗材、配件,代理中国、意大利一些产品的等等。这说明了印度本土的供应链实力在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
始于去年的国内陶瓷产能过剩而引发的陶瓷厂开工不足己是不争的事实。这次印度陶瓷工业展更突显了国内同行向外发展的迫切心情。然而,外面的世界有中国同行(瓷砖和配件)生存发展的机会吗?我认为有,但空间不大,反而一些国家的发展动向正越来越威胁着我国瓷砖出口或外出发展的空间,这里分享一下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供同行参考。
二、谁在威胁着中国瓷砖海外市场?
a.印度
印度是除中国以外的人口大国,现在人口已经与中国相当。同时,印也是全球第二大陶瓷生产制造国和消费国。据不完全统计,经过近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有660多家陶瓷厂(其中60%左右为日产量在一万平方以内的小规模瓷片厂),近800条窑炉。近几年来产能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产量达10.8亿平方了。
印度的瓷砖产业集中在中北部,因南北距离遥远,印国内道路建设落后,交通运输业不发达,生产和运输成本高。印度南部从印度国内买砖比从中国进口还贵。因此,长期以来,印度的地砖(抛光砖为主)大量从中国进口,这也制约着印度地砖的发展,造成大部分产能都是瓷片。而随着即将来临的对中国产品(3%以下吸水的地砖)实施反倾销案的实施(据说3月11号已正式实施),刺激了印度国内瓷砖行业特别是地砖的投资增长。据我们所知道,已经有多条生产线计划在今年上马,反倾销堵住了中国产品输印,加速了印度陶瓷行业的发展。同时我也注意到,随着近年喷墨技术的普及,印度产品的质量和花色品种快速提升,大部分产品跟中国的水平巳经接近,这带动了印度瓷砖出口增长,并与中国同行形成了竞争。特别是在中东、非洲这些需求中低端产品的市场。
印度目前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陶瓷产业总产能并不是很大(只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多一点),国内需求还有长远增长空间,这必然带动产能持续增长。那么,到印度投资设厂是否可行呢?我认为,这太艰难了。宗教文化的巨大差异,严格的等级特性,落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不规范的政府管理等等,使印度很难吸收外来投资。我们看到现在在印度投资成功的主要是一些来自韩国、日本的大型企业比如电子电器、汽车、摩托车等等。鲜有看到中小型的企业能在印度生存发展的。来自中国的更是少有耳闻。所以在印度出差,即使印度餐很难下咽,你却很难找到一间象样的中餐馆!即使能灵活点菜的餐厅,你强调一百遍,做出来的菜也与本来的要求相去甚远!
b.越南
越南是东盟国家,海岸线长,地理位置优势。加上近年来政局稳定,国内需求有所增加。这些都带动了整个陶瓷行业的发展,近年来产量增长明显。2015年达4.7亿平方米。目前有187条生产线,但相当一部分的生产线年产量只有100~150万平方,因此在越南,生产线的旧线升级改造,新厂新线,这些增加产能的工程近年持续升温。根据当地官方资料,到2020年,陶瓷产量会扩大到5.7亿平方,也就是比目前产量再增加1亿平方左右。
多年来,越南也是大量从中国进口瓷砖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抛光砖。除了满足越南市场,还转口到台湾、欧美等发达国家。然而,经过这几年的改造升级,现在越南的抛光砖、抛釉砖都做的不错了,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因此,我想我们很难再扩大对越南出口。反而,越南的瓷砖产量增长,瓷片、地砖、抛光砖的产品结构完善,质量提升等却反过来在国际上形成与中国的竞争。
那么,到越南投资建厂做出口市场如何?实际上,因越南自然条件优越,风土人情与中国广东接近,在南越的陶瓷厂有不少是台湾人投资的,也能成功生存多年。北越则以国营、集体企业为主。但是,越南土地私有,劳工法规完善,工会组织作用大,经常出现罢工等纠纷,经营风险不少,到越投资也不易,再加上近几年中越关系不太稳定,到目前我们知道的只有一家规模不大的陶瓷厂是来自中国的。
c.印尼:
印尼共有20多个品牌,陶瓷厂约50多家,普遍规模不算少。主要集中在雅加达附近和泗水两个城市。多数是10年以上的企业,有的品牌已经有40年运作历史,目前窑炉总共约200条左右,产量约5.5亿平方米/年。前几年,较之东南亚周边国家,印尼陶瓷行业一直产销两旺,很多厂家因此新增生产线,扩大产量,造成产能过剩约10%(当地瓷砖年需求量约5亿平方)。然而,雪上加霜的是,自现任总统上台以来,经济环境变差至今,近年来停窑率达30-50%。这是多年来前所未见的。因此,近年来中国窑炉,压机,耗材等供应商在印尼生意骤然下降。
印尼虽然是伊斯兰教国家,但它的人文环境比较开放一些,并没有在中东、印度等国家严格,中国人是容易适应的。同时,它可以作为出囗东南亚,欧美等的跳板地。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征地困难,劳工法规完善,供气不足等原因,陶瓷外资企业在印生存不易。到目前,除了几家台湾人开设的陶瓷厂,在印尼我们也没有发现中资陶瓷企业。也有一些台湾,欧洲的色釉料供应商在印尼设工厂,因此印尼的供应链来自欧洲的品牌多于中国,对中国配套供应商的依赖度比印度、越南都低一些。
d.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陶瓷产业很落后,只有7家陶瓷厂,其中2家厂在卡拉奇附近,3家在拉合尔,2家在白少瓦。有30多条窑炉,产量约 16万平方/天,不能自给。由于基础设施差,供气不足等原因,产业发展很慢,因此也有从中国进口陶瓷产品以满足需求。但由于巴人口不多,非常贫穷落后,总需求量少,我们在巴的生意机会不大。同时,因为安全,宗教等原因,我们没见到有同行敢去巴基斯坦投资设厂的。
e.孟加拉
孟加拉总共有18家陶瓷厂,45条左右窑炉,产量约为25万平方/天,另有7-8家新厂在筹建中或已建好待投产。其中,孟加拉的陶瓷厂主要集中在离达卡约40多公里的gazipur地区,约有12家。孟加拉陶瓷厂的老板都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人脉,大部分都是集团公司,有纺织业,有银行业、有制药业、有海运业等,陶瓷厂只是他们其中的部分。因此只要市场有需求,有前景,再投入新线动作都较快。由于人均陶瓷消费量少,现在的厂规模也不大,而且有了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预测今后5-10年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因为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再加上天然气不足,所以发展的速度不会太快。同上,虽然孟加拉与中国友好,但是环境落后艰苦,安全形势严峻。投资不易!但从纺织服装等行业来看,已经有不少中国人涉足办厂,孟加拉似乎比巴基斯坦好一些。
f.巴西,目前共有60多家陶瓷厂,约200多条窑炉,产量9亿多平方米/年。该国早期生产用的设备以欧洲的为主,但近几年趋于本土化。自产自销,少出口,因此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g.非洲, 经济严重落后,工业品匮乏,除了埃及,陶瓷产业更是罕见,是近年来中国国家层面的投资热土。陶瓷行业也不甘落后,近两年巳经先后有5、6家工厂在建或投产。可以说是中国陶瓷产业走出去最成功的地区了。然而,非洲的基础配套严重落后,特别是卫生,安全环境恶劣,到那做生意可谓富贵险中求。我们行动前必须认真考察。我对之了解也不很深入,这里不详述。
h.其它:欧洲(主要是意大利,西班牙),中东(主要是伊朗)等地区多年来需求和产能都稳定。这些地区很少从中国进口也很少出口到中国,供应链也不易做进去,因此对中国陶瓷产业影响不大。在此不详述。
三、谁在威胁着供应链的海外市场?
在陶瓷行业,中国目前拥有最完善最庞大的供应链。然后,并不是没有任何的对手。首先是欧洲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他们也有与中国同样完善的供应系统,历史更悠久。虽然近年来其生意巳经今非昔比,产业群体没有发展而且在收缩。但是一直以来,他们的主要技术总是领先于我们,然后我们才快速赶上。球磨机,压机,窑炉,喷墨机,干法生产。色釉料,墨水,设计等等莫不如此。再加上在除了中国,东南亚,印度以外的地区,中国供应商并无太大优势,所以对我们供应链的威胁是长期存在的,除了在印度,印尼,越南,台湾等占据着一半以上的市场外,还对中国市场心有不甘,不时以一些新技术来冲击我们的阵地!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大量投入新技术的研发,才可能减少这样的威胁。否则,在我们遇到市场收缩,人家欧元贬值的环境下,欧洲品牌会卷土重来的。
其次是印度。虽然到现在为止,印度陶瓷产业链的技术落后,基础工业配套链差,还没有很多产品能与欧洲,中国的产品形成竞争。但是,印度的本土供应体系也在成长:目前,低端的瓷片窑炉多数由本土的供应商做,价格很低。球磨机已经能做好40吨的,60吨的也在推出,抛光磨边的耗材多年前就能生产,只是成本跟中国的还是没优势,质量也有待提高。这样发展下去,印度陶瓷行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持续降低是一种趋势。
总的来说,起于去年的中国瓷砖市场形势可谓内外交困。今年瓷砖市场继续在开窑率不足中洗牌。产能继续下降到高峰时段的7-8成,甚至6成都是可能的。而海外产能体量少,市场分散,无法消化我们如此大规模的过剩产能。同时,文化环境差异大,安全形势等,使中国陶瓷业到海外投资企业的困难和风险都很大。我们过剩的供应链产能也难以在国外找到大的巿场,市场开拓维护成本较高,同时威胁一直在存在并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的总体定单和毛利率都下降是必然的,并推动着新一轮的优胜劣汰或整合。压机、布料、窑炉、喷墨机、抛光磨边、包装、球磨、耗材、色釉料、熔块等,未充分整合的都会继续动荡!
我们要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不论是陶瓷厂还是供应链,该收缩产能(业务)就要收缩,该关停的也要及时关停,不应为保业绩而血拼价格和付款,这样会葬送企业的正常运行。在行业的冬天,现金为王,生存为王!